概述油菜籽是草本十字花科作物,是我國主要油料作物和蜜源作物之一,其籽粒是制浸油脂原料主要品種之一。栽培遍及全國,分為冬油菜和春油菜兩種。其種植面積占全國油料作物總面積的40%以上,產(chǎn)量占全國油料總產(chǎn)量的30%以上,居世界首位。
油菜的果實為角果,角果由果啄、果身、果柄三部分組成。角果成熟后,由于果瓣失水收縮,能自動開裂,種子呈圓球形或卵圓形,由種皮、胚及胚乳遺跡三部分組成。 種子的化學(xué)成分,一般含氮3.9%-5.2%,蛋白質(zhì)24.6%-32.4%,纖維素5.7%-9.6%,灰分4.1%-5.3%,油脂37.5%-46.3%。 油菜籽中含有一定量的芥酸,會影響油菜籽及菜籽油的質(zhì)量。油菜籽中還含有一定量的芥子堿、單寧等化學(xué)物質(zhì),都有一定的毒性,故菜籽餅需去毒后才能作飼料。油菜品種分類根據(jù)植物學(xué)形態(tài)特征和農(nóng)藝性狀,可將油菜分為白菜型油菜、甘藍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及埃塞俄比亞芥菜四大類,后者種植面積少,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只種植前三種類型的油菜。
白菜型油菜
其特點植株較矮小,葉色深綠至淡綠,上 部薹莖無柄,葉基部全抱莖,花淡黃至深黃色,花瓣圓形較大,開花時花瓣兩側(cè)互相重疊,花序中間花蕾的位置多半低于周圍新開花朵的平面,角果較肥大,果喙顯著,染色體2n=20。它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國北方春播的小油萊,原產(chǎn)中國北部和西北部,此類油菜植株矮小,分枝少,莖稈細,基葉不發(fā)達,葉橢圓形,有明顯琴狀缺刻,且多刺毛,被有蠟粉,匍匐生長。這種油菜春性特別強,生長期短,耐低溫,適宜于高海拔;無霜期短的高寒地區(qū)作春油萊栽培,分布在中國的青海、內(nèi)蒙古及西藏等地區(qū)。另一種是中國南方的油白菜,它原產(chǎn)中國長江流域,主要特征是染色體2n=20,外形很像普通小白菜,是小白菜的油用變種,株型較大,分枝性強,莖稈粗壯,莖葉發(fā)達,葉片較寬大,呈長橢圓或長卵圓形(葉全緣或呈波狀),莖葉全抱莖著生,葉面蠟粉較少,半直立或直立,幼苗生長較快,須根多。種子有褐色、黃色或雜色三種,含油率38%~45%,中國南方各地的白油菜、甜油菜、黃油菜均屬此類。這種油菜生育期短、抗病性較差、產(chǎn)量較低。
芥菜型油菜
原產(chǎn)于非洲北部,廣泛分布于歐洲東部、中亞細亞、印度、巴基斯坦及中國西部干旱地區(qū)和高原地區(qū)。在中
油菜花
國栽培的芥菜型油萊有兩個變種,即少葉芥油菜和大葉芥油菜,這兩個變種的染色體數(shù)2n=36,這兩個種系由白菜型原始種(2n=20)和黑芥(2n=16)自然雜交后異源多倍化進化而來的,自交親和性高。少葉芥油菜莖部葉片較少而狹窄,有長葉柄,葉緣有明顯鋸齒,上部枝條較纖細,株型較高大,分枝部位較高,如高油菜、辣油萊、苦油菜及大油菜均屬這種類型,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各省。大葉芥油菜莖部葉片較寬大而堅韌,呈大橢圓形或圓形,葉緣無明顯鋸齒,葉面粗糙,莖葉有明顯短葉柄,分枝部位中等,分枝數(shù)多,株型較大,如高腳菜籽“牛耳朵”、“馬尾絲”等地方品種屬此種類型,它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各省。芥菜型油菜主要特點主根入土較深,主根和莖稈木質(zhì)化程度高,耐旱耐瘠耐寒性強,適應(yīng)性強,不易倒伏,生育期比白菜型長,抗病性介于白菜型和甘藍型之間,種子較少,種皮多為褐色、紅褐色及黃色,含油量較低,一般為30%~40%,種子有辛辣味。芥菜型油菜適宜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qū)人少地多、干旱少雨的山區(qū)種植。
甘藍型油菜
原產(chǎn)歐洲地中海沿岸西部地區(qū),染色體數(shù)2n=38。其主要特點是:葉色較深,葉質(zhì)似甘藍,葉面一般被有蠟粉,莖部葉形橢圓,葉片有琴狀缺裂,薹莖葉半抱莖著生,幼苗匍匐或半直立,分枝性強,枝葉繁茂,細根較發(fā)達,耐寒、耐濕、耐肥,抗霜霉病能力強,抗菌核病、病毒病能力優(yōu)于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花瓣大,花黃色,角果較長,結(jié)莢多,粒本飽滿,種皮呈黑色、暗褐或紅褐色,少數(shù)暗黃色,種子含油量較高,一般為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