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
資訊中心
|
新紀元公告
|
財經(jīng)資訊
|
期權專題
|
聯(lián)系我們
|
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
CRM登錄入口
|
OA登陸入口
|
我要開戶
電信寬帶入口
新聯(lián)通寬帶入口
移動寬帶入口
聯(lián)系我們
400-111-1855
 
能源化工
塑化劑毒害臺灣社會信任機制
發(fā)布時間:2011-07-06 09:18:37

通過塑化劑的追查線索,臺灣全島幾乎全淪陷。從五星級飯店到街頭小販,都有業(yè)者使用有毒塑化劑。這說明:許多加工食品受到有毒塑化劑污染。在此同時,臺灣社會的信任機制被有毒塑化劑風暴所摧殘。

  臺灣食品藥物管理的年度預算只有22億到23億元,與食品直接相關的預算更低,僅有1億2000萬元,平均下來,每名臺灣人只分配到5.21元可資檢驗食品是否安全。對此,有臨床毒物醫(yī)師站出來批評,稱這“根本就是個騙局”。直指臺灣公權力部門對塑化劑特別是毒物管理過于輕忽,且從預算分配上,弱化檢驗部門的執(zhí)行能力,涉嫌放縱食品供應廠商恣意為之。此外,令人無法同意的是當局財稅部門有意“依法辦理”,向被風暴掃到的“無辜”廠商提供損害補償,即減免貨物稅的稅額。有毒塑化劑的濫用和泡濫,所有使用的廠商,當然都心知肚明、都有無可推卸的責任。
  食品添加塑化劑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幾乎無從估算的難題,也很難明確消費者的受害程度;由于DEHP未列入第一類毒品,相信所有涉案廠商都會使出各種可能的手段減低或豁免于刑責和民事賠償。公權力部門在追查上游廠商之余,為求穩(wěn)定人心,也會力求壓縮打擊面,講得好聽是“抓大放小”,例如居于末端的面包店就有可能逃過清查,更大的考慮則在穩(wěn)定人心。
  塑化劑毒害風暴在臺灣似有愈挖愈深、愈廣的勢頭,人心為之惶駭不安。一是過去中了多少毒而不自知;二是所有檢驗都過了關,不保證食品安全,更不保證有無塑化劑之類的有毒添加物。整個社會的各種信任機制,包括各種食品檢驗的信用幾已全告崩潰。
  目前的要害還在臺灣社會本身有無反省能力;在追查黑心食品廠商的同時,更要看重:如何重建臺灣的社會信心機制才是當務之急。

 

【鳳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