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盤式暴跌的油價,讓石油出口國心驚肉跳。他們能夠抓到的一根救命稻草,就是抱團取暖,主動限產。正是出于對凍結產量的強烈預期,近期油價終于脫離30美元以下的12年來新低,一度反彈50%。但當出口國千呼萬喚地指望達成限產協(xié)議時,談判又崩了。
談崩的主角,是兩大石油出口國——沙特和伊朗,這對海灣的老冤家,已然成了目前國際油價的最大變數(shù)。
沙特是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一直是歐佩克的領頭羊,任何限產或減產,沒有沙特的參與,肯定是空談。之所以這次限產得到市場的廣泛預期,就在于經歷一系列談崩后,沙特和非歐佩克生產大國俄羅斯終于達成協(xié)議,這一協(xié)議進而得到迫切希望油價回升的委內瑞拉、卡塔爾的支持。
根據(jù)初步協(xié)議,各出口國的產量將維持在2016年1月份的水平。而按照OPEC的數(shù)據(jù),1月份沙特產量為1023萬桶/日,卡塔爾為63.7萬桶/日,委內瑞拉255.8萬桶/日,而俄羅斯能源部數(shù)據(jù)稱俄1月產量為1087.8萬桶/日。
但對于這個協(xié)議,伊朗一直保持距離。伊朗的理由似乎也站得住腳,畢竟伊朗一直遭受國際制裁,其石油出口遭到極大限制,沙特等國這么高的出口份額,就是因為伊朗在國際市場上的消失,F(xiàn)在國際制裁化解,伊朗正指望擴大出口彌補過去的損失,限產等于為他人做嫁衣。
因此,對于4月17日的多哈會議,伊朗甚至就沒派代表參加,用伊朗石油部部長比詹·納姆達爾·贊加內的話說,參加會議將意味著伊朗支持限產,這不符合伊朗的國家利益。“他們應該接受伊朗重返原油市場的現(xiàn)實……伊朗如果凍結原油產量,將無法享受制裁解除帶來的益處”。
但黑色石油中有著太多的恩恩怨怨。在海灣產油國中,沙特、卡塔爾、科威特都是遜尼派國家,一直與什葉派的伊朗關系緊張,圍繞著敘利亞問題、也門問題以及其他教派沖突問題,沙特和伊朗正展開激烈博弈,對沙特等國而言,對自己限產而伊朗例外,就等于增加伊朗的收益,這自然是沙特最后又轉為強硬的原因。
油價暴跌給沙特帶來沉重的壓力,2015年的財政赤字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960億美元,今年估計也將突破800億美元,沙特政府為此也不得不削減一些民生開支。但總體而言,以前賺下的石油美元讓沙特有較大的回旋余地,而且,沙特石油開采成本很低,大致在每桶4-5美元之間,這也使得沙特更注重維持石油市場份額而不是石油價格。
因此,盡管對委內瑞拉、俄羅斯等國而言,迫切希望油價回升,但依然拗不過沙特對伊朗的不滿。沙特明確表示,如果伊朗不加入,那沙特就不會簽署限產協(xié)議。而伊朗此前也表示,在達到400萬桶/日的以前規(guī)模時,不可能考慮限產問題。在多哈會議上,最終的限產共識沒有化作真實的協(xié)議。
但多少讓這些國家大舒一口氣的是,盡管油價受此消息一度回落,但隨后又有所反彈,原因主要是科威特石油工人大罷工,導致科威特石油產量減半。數(shù)據(jù)顯示,3月份科威特石油產量為280萬桶/日,但因為罷工,產量降至150萬桶/日。而科威特工人罷工的原因,則是因為收入降低,他們的收入水平要下降了。
當然,還有幾個小小原因,比如委內瑞拉停電問題,導致石油日產量減少了約20萬桶,尼日利亞油管大火,又將日產量減少了40萬桶。談判桌上談不攏的限產問題,事實上卻以另一種方式實現(xiàn)了。
其實,就是真談攏了限產問題,也未必就能真正得到落實,沙特、伊朗的恩怨,使得兩國都不大可能接受對自己不利的條件,其他有條件增產的國家,更希望借助油價反彈擴大出口、增加收入。此外,別忘了還有一個生產大國——美國,油價一旦回升,成本較高的頁巖油將勢必擴大生產。這也是沙特、俄羅斯等國只談限產,根本不提減產的原因。
石油市場盛產陰謀,牽動國家利益。歐佩克的寡頭壟斷,以前是決定油價的重要因素。但隨著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的加大,歐佩克也無法像過去那樣呼風喚雨了。世界畢竟是一個大市場,最根本的因素還是供求關系,當前油價走低的主要原因,是供應充足、需求不振,對石油出口國而言,在限產談不攏、減產不愿談的情況下,祈禱世界經濟盡快復蘇,可能還更管用一些。
來源:中國證券報